晚上十点,属在亥时区间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时间点

无论这一天经历了多少令自己难过和激动的瞬间

无论其影响深浅与否

自这一点开始,多数人们都会开始寻求一种“安放感”

不少人在这个点会于各种社交平台上发一些“抒情”的文字

配上自己心爱的图片,寻找属于自己来自他人给予自己的温暖

这样很好,或者说这样真好

但过了那么几次后,心中失落竟会愈发严重

变得深邃和空荡

大学生活对这种体验尤为深刻

这个时间,是晚自习后,洗漱后,大部分的忙碌后

在宿舍里或是在别处

离家的种种滋味又以各种方式涌现于上

与好友聊了很久,想着能不能做一个这样的平台

所有人都能尝试着参与进来

又能在参与的过程中

缓解这个时间段的必然情绪

我们在寻找

寻找那么一种大家都能接触到的

又很容易让我们产生“共振”的物件

这些日子,我想我是找到了,符合平凡与不平凡的的物件

又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套路

我们最后挑选了“书”作为平台的核心载体

因为无论如何

在当今这个看起来较为“干涸”的时代

无论你爱或不爱

人生里总有那么一两本刻在生命里的文字集合

于是

能力一般,水平有限

的我们就选了这个题材

愿每次不小心打开都能给各位带来那么一点印象

略感沉淀,未知所想

转眼已是九月初

兰州的气温却如了销售厚衣物商家们的意

天气温度使人不知所措

乃至会有裹床被子在身上的想法

昨日温度依旧如此

走在路上瑟瑟发抖时

看到一位许久不曾见到的朋友

正拿着一本我不曾见过的非课内书往图书馆跑

“一个不看书的人往图书馆跑?”

“很好,你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

诶?

这条微信的内容不应该是一条关于读书推荐书方面的吗?

怎么突然就成这样了

“那就此中省略一堆复杂的过程......”

事后我找他借到了那本他很重视的书,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

《了不起的盖茨比》

好了好了,别说什么“防不胜防”了

我们看东西

再次猜想各位看见这书名无异是两种反应

第一种是:“这书我看过”

第二种是:“这不是部电影吗?”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由巴兹·鲁赫曼执导的爱情剧情片,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凯瑞·穆里根、托比·马奎尔领衔主演。该片根据菲茨杰拉德的同名小说改编,于2013年5月10日在美国正式上映。影片讲述了未成名作家尼克·卡罗维深受这个纸醉金迷的上流世界及其中的幻想、爱情和谎言吸引,他目睹这种世界内、外的一切,于是决定写一个关于一段无缘的爱情、不灭的梦想和让人心痛的故事,并反映出当前的时代和挣扎的故事。

——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今天我们的主题不是电影,但是“小李子”同志的这部电影是真的不错,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看。

回到书本身,《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于1925年出版的中篇小说,该书奠定了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20世纪末,美国学术界权威在百年英语文学长河中选出一百部最优秀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居第二位,并被多次搬上银幕和舞台。同时,该书还被美国教育部门选入高中必读书目之一。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自己的翻译版本中作序道:“如果让我‘举出迄今为止遇到的最重要的三本书’,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那就是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和雷蒙德·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它们都是我人生(身为读书人、身为作家的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小说。倘若只让我从中挑选一本,那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不起的盖茨比》。如果没有与这部作品相遇,我甚至觉得自己写出来的小说会跟现在的作品完全不同”

很多人看到这些就会很好奇,“不就是一本中篇小说,能到这种程度?”

事实也正是如此,在美国,《了不起的盖茨比》原著可以说是一部人尽皆知的小说,虽不敢说同四大名著之于中华,但是在美国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本书鉴证了很多人,以至后人理所应当的将其放在了如今这个很高的位置上,也不失缘由。

在百度百科里会看见如下的一段故事梗概

主人公詹姆斯·卡兹本是北达科他州的一个贫穷的农家子弟,自幼梦想做个出人头地的大人物。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步步高升,并更名为杰伊·盖茨比。他在一个军训营里任中尉时,爱上了南方的大家闺秀黛茜·费。可是当他戴着军功勋章在战争结束后从海外归来时,黛茜已嫁给了一位来自芝加哥的、体格健壮、极为富有但举止粗鲁的纨绔子弟汤姆·布坎农,沉醉于爱情梦幻中的盖茨比艰苦创业,由一个贫穷的军官奋斗成为百万富翁。他在长岛西端买下了一幢豪华别墅,与住在东端的布坎农夫妇隔海湾相望。他的府第每晚灯火通明,成群的宾客饮酒纵乐。他唯一的愿望是希望看到分别了五年的情人黛茜,当他们重逢时,盖茨比以为时光可以倒流,重温旧梦,但久而久之,他发现黛茜远不像他梦想的人,可是这种醒悟还没多久,黛茜开车碾死了丈夫的情妇,汤姆嫁祸于盖茨比,盖茨比终于被害,黛茜居然没来送葬:叙述者尼克由此看透了上层社会有钱人的冷酷残忍和居心险恶,离开纽约,回到了中西部的故乡。

这时肯定会有人说:“这不都把故事讲完了吗,这不就是剧透吗?”

事实上我看完这段简介也是这么想的,乃至在看书的时候总有一种“你下一页写什么我都知道的快感”。可是,这本书能流传到今天甚至还被很多人奉为至宝,故事剧情的精彩肯定仅仅只是占了其背负着的“荣誉”的一部分,其核心的部分还是手法和内容中夹杂的那些隐喻线索内容。即又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一类。

那么这里又不可避免的得涉及到当时的社会背景

“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特殊的时期,史称“喧嚣年代”,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19年到美国经济大溃败之前的1929年这10年。

几个方面的因素构成了这个时代的特殊性。首先,美国正处在新旧交替的历史交叉口,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让美国从农业文明迅速进人了工业化的现代社会。同时,在一战后期参战的美国,因没有受到战争的重创反而大发战争财,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其时主要处于的政府实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即主张让自由市场自行其道地运作,政府对于经济活动的干预越少,将能使经济运作更有效率。这创造了奇迹般的“柯立芝繁荣时代”。所以,当时美国国内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交通、矿产、建筑业扩展迅速,电器、汽车制造业猛然倔起,汽车、电器设备、家庭机械、加工食品和成衣开始进人家庭,给不少美国人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舒适。地产交易、股票市场特别活跃,一些投机家在这类赌博性行业中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财富的多少成了评判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人们开始了盲目地赚钱,赚“快”钱,赚更多的钱;追逐变富裕,变得更富裕……同时,美国的享乐主义、斯宾塞的进化论和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哲学在美国大行其道,传统清教徒式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所推崇的“勤劳节俭”等思想,逐渐被追求个人财富、享受物质生活等消费享乐主义所取代。”

——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这也就是所谓“资本主义国家水深火热”这个梗的由来了

在这个时代下的人们普遍践行“表面活在当下”

这时也是“美国梦”思想的蓬勃期

人们普遍接受了这样的思想

“只要凭借自己的努力,就能发家致富,有房有车。”

这一刻起,道德开始跟不上人们前进的脚步,也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书中的人们也开始了他们“幸福”的悲剧生活。

这本小说很难去读,除却原本内容的部分生涩,还有一个客观阻碍就是翻译问题。与《解忧杂货铺》不同,解忧的字句翻译时追求的自然合理即可,而《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字句,即使是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之间都有一层隔膜,这层隔膜,我将它理解为“文字的人文情怀”。前文所提村上春树先生也在日本翻译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在日版书中的译者序里村上写到:“记得是在三十五岁左右吧,我夸下海口说,到了六十岁要开始翻译《了不起的盖茨比》。于是我下定决心,以此为目标,进行着各种练习。用一个比喻来形容,我就像将这本书小心地搁在神龛上,时不时看上几眼,以此度过我的人生。”

村上本人将《了不起的盖茨比》“供”在自己写作人生的神龛上,从我们多年对日本作家的“接触”上可以说,这可以说是最重的“羁绊”了。这也导致我在拿到书时的怀疑:“中文译版是不是原文的意思?”

我拿到的是邓若虚先生的版本,一口气看完后只能说:“我觉得可以!”

同前期,不会涉及剧情解读,具体的内容相关于剧情,还请诸君自己触碰与展开,这里也只是一句话,无关剧情。

“So we beat on,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born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初见这句,只以为如同现在的网络鸡汤一般,一掠而过。可当自己将书签从书中抽出时再去回味。蓦地发现,这一句话,也就是这一本书了。

有些人从这本书中看到了爱情

有些人从这本书中看到了战争的残酷

有些人从这本书中看到了人性

可无论是哪些人去看它,它总是能改变一点读者原本固有的想法

也不管到底改变了什么,因为这点改变的发现我们只能交给遥远的未来我们

看完书,我去了朋友宿舍将书还给了他

他一脸严肃:

“你说,会不会和有人盖茨比一样

“为了一个女孩子用生命去欺骗自己而在经济上过得更好?”

“这未来的事情,谁知道呢?”

最后,借用Kindle评论里的一句话总结一下这本书和结束这次内容

“在这个约100年前出的书中,所描述的种种虚伪荒谬,骄奢淫逸的社会,在100年后的今天仍然适用,尖锐深刻令人深思。古今中外没有哪个社会,哪个人能逃脱这样的命运,能摆脱这样不堪深挖的人性。盖兹比那璀璨如繁星般的人性光芒,终究像天上的繁星般只能那么零星的给漆黑一片的天空带了那点点光明,引领着深夜那些彷徨的人们,令人向往而又那么遥不可及...”

这一节到这结束,有缘再见。

咕咕咕